close


html模版科技產品是魔鬼還是保姆?其實傢長還可以這樣做




看點 對待科技產品,傢長們總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孩子喜歡玩,也確實能從中學到東西,而且未來科技產品隻會越來越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擔心過多使用科技產品會影響孩子的專註力、想象力。臺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在TEDxKids的演講中,分析瞭機器人這一典型的科技產品,並就如何正確對待科技產品等問題,接受瞭外灘君的專訪。



文丨張瑤攝影 | 曉黒



編輯丨聞琛



我問 Siri 他是不是機器人,他會回答好幾種:



- 這是機密不能隨便透露的;



- 我不知道你聽說瞭什麼,但虛擬助理也是有感覺的;



- 我無法確認或否定我的存在狀態,隻能說我是由矽晶片、記憶體和堅韌的勇氣組成的。



前不久,臺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在TEDxKids的演講中,談到機器人的特點時,說起瞭他與Siri之間的一次互動。



黃揚名是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曾師從“工作記憶模型之父”艾倫 巴德利(Alan Baddeley),如今也兼任兒童腦科學公司愛貝睿的傢長教練、安人心智認知與情緒實驗室首席科學傢。





除瞭Siri,微軟也於近日宣佈其人工智能產品“微軟小冰”已經會寫詩瞭,而且將從今年6月起擔任一傢主流財經媒體的評論員。機器人似乎越來越像人瞭,甚至可以做“寫詩”、“評論”這些通常需要創造力才能完成的事瞭。



但機器人真的和人一樣嗎?機器人和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系?



在演講中,黃揚名給出瞭自己的解讀。他認為,人與機器人的區別主要有三點:思考力、情緒和創造力。



雖然Siri能回答問題,亞馬遜的聲控設備Echo能根據人的指令播放特定的音樂,但到目前為止,它們做的仍隻是檢索數據庫,而並非像有機體那樣真正地“思考”;在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能“感知”小宏的喜怒哀樂,但本身並沒有情緒;至於類似寫詩、畫畫、下棋這樣需要創造力的工作,機器人也不過是根據人類編出的程序作出反應。



盡管如此,機器人的未來仍有很多我們目前尚不能預測的可能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的孩子未來將會與更多、更智能的機器人打交道,科技發展將很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黃揚名有兩個兒子,一個7歲一個3歲,作為心理學專傢,在育兒時,他經常會拿自己的兒子“做實驗”。小孩子吵鬧,他就會把iPad拿給他們看,但當孩子之後總是要iPad看時,他很苦惱,隻能用其他方式再次將孩子的註意力拉回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對科技與育兒的話題也越來越關註,並有瞭自己的思考。



黃揚名對科技產品抱有相對包容的心態,他認為科技產品不是魔鬼,傢長如果善加利用,或許可以讓它成為孩子的好老師。當然科技產品也不是保姆,傢長不可以為瞭避免孩子煩擾而把他們丟在電視機前。



對待科技產品,我們應該持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在當下,怎樣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以及基於網絡環境的信息素養?就上述話題,外灘君對黃揚名博士進行瞭專訪。



兒童雞精

B=外灘教育 H=黃揚名



1



通過實驗,帶領孩子共同尋找答案



B:科技會影響孩子的思考力嗎?



H:我覺得以前找答案會比較費力,你要翻書問人。可是現在不需要,現在隻需要通過網絡打字搜尋就可以找到。但是這樣會有一個問題,找答案的過程太容易,大腦來不及做出反應,孩子對這樣的知識就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通過網絡搜尋的知識難辨真假。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就無法做判斷。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需要培養別的能力。那就是懂得分辨以及匯整找來的資料。你應該知道怎麼樣才能找到對的東西。



像我們平時教學生在網絡數據庫找論文,學生總說找不到,我就說怎麼找不到呢?一定是你沒有用對關鍵字。當知識是透過關鍵字找的時候,那就必須知道到底哪些關鍵詞能夠最有效地幫助他找到那個答案。而這項技能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他需要對知識范疇有一定的瞭解,這樣他才會知道什麼是重要的環節。隻有這個環節才能幫助你找到你要的答案。



B:網絡搜尋的知識和書本知識有什麼區別?



H:我們都知道書本的知識更新速度比較慢,甚至跟不上時代變化。但是書本所呈現的知識是處於一個完整的情境架構中的,你會知道一個知識的來龍去脈。但是網絡的答案就不一樣瞭,通常隻是一小段。比如百度知道,隻給你一個答案。



甚至大傢已經被訓練到,你不要告訴我那麼多,我隻要知道結果是什麼。這個對學習非常不利。人的思考是網絡化的。你腦中的知識如果隻是一個點一個點,那它就沒有辦法產生關系。當你要找這個知識的時候,它就不容易被找到。脈絡對於知識的建構很重要。



B:在傢庭環境中,孩子拋出問題,傢長應如何應對呢?



H: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帶著孩子尋找答案。比如孩子問:螞蟻會不會喜歡吃蜂蜜?那父母就可以帶著孩子做一個實驗。試給孩子看,他就會知道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答案,就應該動手去做實驗或者去觀察滴雞精



當然,如果實驗不容易去做,那就帶著孩子一起通過網絡和書本去搜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會找到一些延伸素材,那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把知識拼湊完整,而不僅僅隻是一小塊。總之不管用什麼方式,都要比把孩子丟在那裡讓他們自己去找好。



2



過度使用科技產品,孩子可能成為“無感”的人



B:科技產品會對孩子的情感產生影響嗎?



H:我覺得科技產品會刺激情緒,這可能會讓孩子成為“無感”的人。我們都知道真實生活中的情緒是有一個起伏過程的,但在科技產品所營造的世界中,情緒發生的頻率更高,而且強度有可能更強烈。長期暴露在這樣的刺激下,孩子就不容易對於日常起情緒的起伏產生感覺。就像平常吃飯口味重的人,哪天吃到清淡的餐點也會覺得乏味。



另外,情緒有刺激反應,也有回饋,這應該是完整的回圈。但在科技產品使用中,孩子的情緒反應可能得不到這樣一個回饋,那這樣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情緒運作。



還有一點,科技產品對孩子的註意力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最明顯的一點是,很多科技產品都有比較強的試聽效果,這類東西很容易吸引孩子註意力,甚至讓孩子成癮。那麼,孩子就不會去註意其他的東西。日後當他遇上比較平凡的刺激,他就不容易產生興趣。這就像長時間玩電子遊戲的小朋友,恐怕不會對積木感興趣,因為對他來說,積木太無聊瞭。



另外,很多科技產品強調即時、快速的反饋,雖然這會讓孩子的反應變快,但是也會讓孩子容易沒耐心,因為他們會覺得事情就應該馬上有反應。但在現實中,很多事情都不是立刻會看到效果的,像是很多的學習都是要通過反復的練習才會看到成果。如果孩子沒耐心,就會錯過很多好的學習機會。



B:虛擬現實產品對孩子身心發展有什麼影響?



H:我覺得它會影響孩子深度知覺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能夠通過不斷地去嘗試來慢慢感受東西距離你的遠近。比如我的手伸一點點或者很多的時候就能摸到它。

燕窩功效

但是在虛擬現實世界中,虛擬產品遠近的建構不一定符合孩子視覺深度的發展。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能摸到的東西,在真實生活中還摸不到。這樣,他們就會感受到真實和虛擬之間的落差。不過虛擬現實產品也有它的好處,比如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我們傢的小孩有時候就會帶著VR看外太空或者非洲草原的動物。



B:科技如何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H:我覺得科技把過去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瞭可能。就像之前有些小朋友用迪士尼的繪圖本,你畫完之後給它照相,米奇的服裝就會是孩子剛剛著色的樣子,而不是原本的紅色褲子,而且米奇是立體的,孩子會感受特別新鮮。



其實這些東西都會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所以我覺得科技把很多不可能的東西變成瞭可能,這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做一些創造和發想。那這些經驗的累積都可以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都有可能,那為什麼不去試一下。



當然科技產品對孩子的創造力也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其實創造力或者創意是需要被鼓勵的。當孩子接收不到這樣的鼓勵時,他們反而會很容易被視頻和遊戲所吸引。這就很可惜瞭。知識因為科技的關系有瞭更多傳播的可能性,但它仍然存在一些缺憾,所以就要看父母如何去做規劃瞭。



3



不要把玩科技產品當做一種獎賞,做事的內在動機更重要



B:孩子們大都對科技產品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有時難免著迷,對此父母該怎麼做?



H:父母首先要跟孩子約法三章,嚴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科技產品的時間。



另外,我比較不喜歡將玩當作一種獎賞。有些爸媽會對孩子說,你要是很乖或者你把作業寫完,就讓你看視頻或者玩遊戲。我覺得這樣不好,我寧願對孩子說你可以看,一天看十幾分鐘。



有的時候傢長越禁止的東西或者當成獎賞的東西,孩子就越想要。那孩子就可能為瞭那個獎賞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由於內在動機去做這件事。當孩子為瞭外在動機去做事時,當有一天他不再想要這個獎賞時,那他就會說我就不要做這件事情啦。所以傢長一定不要把玩當作獎賞來操弄孩子。



最後,父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傢的小孩不會自己拿電子產品去玩,一定是我們帶著他去玩。所以當我們讓他玩的時候,我們就要負那個責任。我們會時刻警惕,今天又是我們讓小孩玩的。



所以總的來說,我覺得傢長不要讓孩子覺得科技產品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好東西推薦滴雞精,他們很容易就會愛上這些產品。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使用科技產品做一些正經的事情,例如,帶孩子去拍攝全景影片,然後讓孩子用虛擬現實去體驗一下,這樣他們就會很有感覺。



附:演講全文



有一天,我也會變成機器人



小時候,我不想寫作業、做傢務時,就好希望有一個機器人,把不想做的事情都丟給它。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想法?可是,你知道嗎,要造一個像你一樣的機器人,得先讓他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然後還要讓他知道你所有知道的事情。以現在的科技來說,這件事情還沒有那麼簡單。



不過,在說這些夢想之前,我們先來想想,到底什麼是機器人?



是哆啦 A 夢、巴斯光年還是大白?其實沒有人可以定義,到底要滿足什麼條件才算是機器人。



按字面上意思理解,就是用機器做成的人。不過早期的機器人,其實沒有那麼像人,甚至到瞭現在,我們還故意把機器人做得不像人,以免人們會感到太害怕呢!機器人的英文是 robot,這個詞起源於 1920 年的一個戲劇演出中,用來形容被迫幫人做事的機器所用的名稱,聽起來真是有點悲傷。



不過現在的機器人確實真的是被迫幫人們做事情,像在一些商場可以看到 pepper在歡迎顧客,更多的機器人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正在快速取代人類的工作。

滴雞精哪裡買

那你想變成機器人嗎?先不要想變成機器人,先想想你想要變成鋼鐵人嗎?如果可以像鋼鐵人一樣,人與機器人結合在一起,既有人類的優點,又有機器人的優點,你會嗎?



類似鋼鐵人的實際應用,其實都已經發生。現在就已經有不少人機互動的研究和發明創新,都嘗試解讀人腦工作,然後用這些解讀結果來控制一臺電腦,甚至是另一個人。所以在不久的未來,隻要在腦中植入晶片,我們就可以不用通過講話就能夠跟別人交流。不要覺得這件事情不可能發生,在瑞典,就已經有公司在員工手臂中植入晶片,員工用晶片來開關門、打卡等等。



這些聽起來很方便,也不會真的改變你的樣子。如果可以選擇讓你自己變成機器人,你會嗎?變成機器人之後,你隻要有足夠的電力,就不會感到疲憊,也不需要洗澡、不用吃東西。還有一個最棒的,你不用再讀書瞭,隻要把知識儲存進你的腦袋,你就什麼都會瞭。



人和機器人大不同?



不過矛盾的是,在我們有機會越來越像機器人的同時,機器人也越來越像人類。



英文有個名詞 robot dance,用來形容一個人跳舞僵硬得像是機器人一樣;還有以前的電腦語音效果不好,現在他們講話可不是那樣瞭。



那你覺得我們要怎麼區分人和機器人?如果不從外表來做判斷的話,你會用什麼方式?



1960 年代,後來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阿蘭 圖靈(Alan Turning),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能不能夠思考”來判斷這個究竟是人還是機器。他設計瞭一個模仿遊戲,當中有三個角色,一個是提問人、一個是機器、一個是人。提問人可以任意提問,然後通過答復,判斷是人還是機器回答的。這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因為人或機器都可以造假。如果我問你是不是機器人,你會怎麼回答?為瞭隱瞞身份,機器人一定會說自己不是,那怎麼證明自己不是呢?



現在大概沒有人會質疑機器人會不會思考,Siri 就能夠回答問題,Amazon 的聲控設備 Echo 更是能幫忙處理大小事,像我會和Echo 說:play some soft jazz (播放一些輕松的爵士樂),它就會根據資料庫去播放一個相關的音樂清單,非常準確。



除瞭會不會思考之外,另一個常被提到的就是機器人有沒有情緒。



我們有時候會說,你又不是機器人,為什麼沒有喜怒哀樂,就是在諷刺機器人沒有情緒。機器人有沒有情緒,很難去判斷。可以肯定的是,機器人可以去分辨區別一些人的面部表情變化,或是從文字去判斷一個人的心情狀態。通過編程,我們甚至可以讓機器人在察覺一個人傷心難過的時候,做出合宜的行為。



但是,這真的是情緒嗎?恐怕不是,因為情緒是一個根據情境評估、過往經驗等而連結產生的經驗。不是一個按鈕,按下“快樂”,就會產生某些特定行為。不過機器人能和人情感交流,就足夠瞭,畢竟擁有七情六欲,對機器人恐怕沒啥好處。



另外,機器人缺乏創造力。機器人能夠做事情,是通過編程來完成的。即便現在我們在談人工智能,這些也都仰賴人去制定規則,讓運算系統知道當遇上 A 時候要做 BCD 的動作。所以,雖然人類的棋王被人工智能給打敗瞭,這並不表示人工智能就比人類聰明、比人類有創造力,這隻是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受限的運算。如果要運算的事物事先還沒有制定好運算的規則,也就無法運算。



或許人的創造力也是某種運算的產物,隻是我們的運算比較復雜。但還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機器人運算在開始後,得到答案就會結束。但是,人類的思考並不會在得到答案或有一個結論之後就結束。就像有時,你一時想不起一個人的名字,然後過瞭一兩個小時、甚至一兩天後,腦海中突然浮現瞭這個人名。所以說,人的思考運算或許不及機器人的快速、縝密,但是我們的腦細胞非常勤勞,會盡其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否則不會罷休。



孩子,還是當個人吧!



機器人不會做的事,有些不一定是缺點,像沒有情緒這件事,有些人會覺得挺好。沒錯,人在生氣時,可能容易犯錯;在難過時,可能會提不起精神做事情。但這些不完美,有時候其實是好的。



例如,如果你每次考試都考100分,那你可能就會忘瞭考100分有多美好,爸爸媽媽也不會覺得你有多厲害,他們會覺得考100分是應該的。



這並非說犯錯就好,而是我們要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個體。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有機會坦然面對,甚至積極去面對自己的不足。我們都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好好發揮自已的潛能,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會彼此需要,才會有互動,生命也才有價值。



另外,我們比起機器人更有機會開創無限的可能。機器人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現在的機器人又創造瞭什麼?



人工智能或許會剪輯電影的預告片,作曲,甚至會制作海報,但這些並不是跨世代的創新,而是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上去創作。從無到有的發現,可能機器人還沒有學會,未來會不會也難說準。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發明創新,但我相信你從小到大,一定有過一些讓爸爸媽媽驚訝的作品。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的思考還沒有僵化,就像一間還沒有裝潢的房子,相比一間已經有瞭大型傢具的房子,前者就會有比較多可能的變化。



但是創新,並不表示不需要知識,不需要遵守規范,關鍵要讓自己保有彈性,做每件事情都像一個新的開始,再搭配一些經驗、知識的積累,就大有可為瞭。



換句話說,創造力不是天馬行空。要讓自己有創造力,在有限制的條件下,多幫自己積累多元的知識。我喜歡跟孩子玩比手畫腳的遊戲,就是通過自己的動作讓別人猜到一個字詞的遊戲。因為不能講話,就會想到用各種動作、意象來表達一個概念,有時候反而會有意外發現。



所以,我推薦你們去學習編程,因為編程是一個既有限制又有多種可能性的練習。就像玩費雪探索科技毛毛一樣,雖然都是通過改變關節的順序及排列方式,同樣的起點和終點,也都可以走出截然不同的路線。學習編程的好處更多,因為編程是有機會可以改變世界的!



此外,善加利用你的身體感覺,也會提升你的創造力。我們不是有句話說,跳出框架思考嗎?有這樣一個研究,他們發現讓人們在一個箱子裡面思考,相比在箱子外面思考,在箱子外面思考會讓人們更有創造力。因為我們的身心是一體的,當你的身體被限制住瞭,腦子當然會受限。所以,下次覺得自己沒創意時,就用身體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或許靈感就會冒出來瞭!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人,你才有機會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人是很難被完整復制的,就連雙胞胎性格也會不同,所以你該勇敢接受自己的樣貌,有自己的夢想,不要因為別人說什麼好,你就要做什麼,否則你跟機器人有什麼差別呢?



孩子,還是別變成機器人吧。謝謝!



(演講實錄整理自愛貝睿學堂,ID:iBrainBaby)



點擊下圖,瞭解外灘教育VIP更多福利



點擊關鍵字閱讀外灘教育3000+篇優質文章



——————



探校錄|少年書房|傢長課|數學思想



學英語|大考場|美高黨|國際課程



小留學生日記|批判性思維



鋼琴課|酷老師|寫作課|牛娃錄|排行榜


15594

看點對待科技產品,傢長們總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孩子喜歡玩,也確實能從中學到東西,而且未來科技產品隻會越來越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擔心過多使用科技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ye636f4b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